top of page
作家相片Gin Chen

東西太多卻捨不得扔?整理師教你2大原則,重拾空間所有權。

簡介|陳思瑾 Gin

各大活動的品牌主持人

崇尚極簡主義的整理收納師

東稻家居 駐站專欄收納作家

遠雄建設收納講座客座講師

「THE GIN 樂居生活」創辦人


擅長透過整理師的立場與思維,分享與分析整理收納是如何影響著生活中的每個面向。



高嘉瑜 立委的居家空間曝光後,網友們很熱情地紛紛留言’‘關心’‘她,有些人建議她直接找居家清潔,把家中床上的「衣服山」好好整理一番,有人則是建議她需要重新為空間做收納的規劃,也有很多人以「囤積症」形容她房間的畫面。

對了!還有人提醒她,使用超過十年的「原味枕頭」務必保持原味,那就像有些人小時候會迷戀的小被被一樣珍貴。


但其實生活中被自己喜歡的物品包圍,那是讓人多麽開心與快樂的事,而且這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著,並沒有對錯。


圖片來自網路

這篇文章我想以一個整理收納師的立場來跟大家分享(分析),如果因為物品數量過多(因)而造成生活不便(果),那該如何重新檢視居家空間並進行物品減量,因為「生活不便」的感受已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日常,而這事實也是自己主動想要改善的現況。


綜合我所學的整理收納專業領域中,對於居住空間無法整理的原因其實很多,其中包括:


1物品數量過多


2自我價值觀不明確


3空間的使用上出了問題


4對於所擁有的物品並無太多的意識與感受

圖片來自網路
「物品數量過多」絕對是空間無法好好使用的原因之一。

各品牌為了鼓吹消費,實體與網路通路常有許多五花八門的行銷手法,如果你是無意識地在消費,很容易就不小心買了家中已有的物品,換句話說就是你根本不缺這些。

在我的講座中有提到,物品都是「被」帶回家的,無論是別人送的或是自己花錢買的,物品都是被我們帶回家的。但購物的同時卻可能沒有想到接下來的後續動作,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如果物品被帶回家後發現並不需要時,要如何處理又是另一件讓人煩惱的事。只進不出的居家空間,就是這樣慢慢地,慢慢地,被越來越多的物品佔據。


當空間使用的人發現物品數量過多,並已對生活造成不便時,可以全面性地重新檢視空間與物品。對於物品淘汰與減量這部分,兩大原則提供給大家參考:


1.已不完整,OUT!

基於環境衛生與身體健康,有髒污的衣物、已過期的食品,不需考慮可以直接淘汰丟棄。


2.已被遺忘,OUT!

為了居住空間的寬敞與空氣流通,已沒在使用的物品、堆積在角落已被遺忘的物品,就讓它們繼續被遺忘吧!


在整理的過程中可能會找到一些帶有情感的物品,捨不得有紀念性的東西等等...,需要時間思考與回憶的我們都可以緩緩想一下,不過以上2個原則如果可以確實做到,家中物品減量其實就成功一半了!

圖片來自網路

另外,許多人在討論物品數量很多的這件事時,常會有人提到「囤積症」這個詞,於是我就在想,大家是不是都認為物品數量很多,多到堆積如山即為「囤積症」呢!?


我身邊幾位有收集嗜好的朋友們,他們家中的物品數量其實也很驚人,空間也說不上非常整齊或一塵不染,但就不會被說是「囤積症」而是「收集癖好」,同樣都是自己喜歡及想要留在身邊的東西,為何「收集」就不會被負面批評。這是否也代表著大多數的人對於「物品數量多寡」以及「空間是否整齊乾淨」有不同的標準與見解。

圖片來自網路

物品數量多不直接等於囤積症,這之中參雜了很多心理因素。

那「囤積症」究竟是什麼?幫大家科普一下,以下附上在維基百科中的說明。


囤積症儲物症英文: Compulsive hoarding,或強迫性囤積症、病態性囤積症、棄置恐懼症),一種強迫行為,過度性地收購或收集物件,即使是不值錢、有危險性或不衛生的物品。強迫性囤積病患者所聚集的物件會干擾或損害到患者及身邊的人生活上的流動性和基本活動,包括煮食,打掃,洗澡及睡覺等。(此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捨不得扔,無節制的囤積,不停添置新東西,已造成自己與身邊的人生活的不方便,這些都可能說明了你有些微囤積症的跡象,而這些空間的雜亂,其實也反映出內心的混亂,甚至是會形成生活中的壓力來源,不可忽視。


願意分享自己的居家空間需要很大的勇氣,我相信有些人可能對於東西多又亂的空間,會有各種不能理解,也不認同在這個環境下生活的人。透過每次的討論交流,大家表達自己意見的同時,其實也說出了自己心中對居家空間的標準。這時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的家,是不是也以同樣的標準在生活著呢!


無論我們自己的標準是什麼,生活是自己的,物品的擁有權也是在自己身上,開心自在才是最重要!


 

延伸閱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